網頁進入中...
loading...
主選單
點選主選單
可前進至各單元
瀏覽網頁方式
往下滑動前進

林玉山

臺灣寫生地圖與足跡 線上互動展

往下滑動前進

展覽總說

國立臺灣美術館於2018年獲得林玉山家屬捐贈林玉山寫生冊及寫生稿作品,數量共計694件,作品圖像共計2,500件,其題材包含花、草、人物、走獸、禽鳥、風景等多元主題,且創作年代橫跨1930年至2000年,為具體呈現林玉山在臺灣駐足寫生之景,本次展覽在「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」支持下,透過科技應用深化藏品價值,結合網頁動態特效及典藏品數位內容,研發新型態展演模式,以「林玉山臺灣寫生地圖與足跡-線上互動展」為主題,從作品圖像中選出284件臺灣風景寫生稿作為展覽的主要作品。
被譽稱為「臺展三少年」之一的林玉山,不僅是臺灣藝術史上家喻戶曉之大師級畫家,其一生創作精勤不倦,留下精彩巨作不計其數,〈蓮池〉更於2015年被指定為「國寶」,成為近代畫家中史無前例的創舉。雖然歷經不同政權變遷,林玉山秉持「脫韁惟賴寫生勤」概念的推廣與實踐,致力形塑兼具「時代性」與「地方性」的藝術風格,提供傳統水墨畫「現代轉化」之參酌機會,並藉以建構現代美術之形式語彙,貢獻卓著。從目前大量留存的寫生稿、速寫簿所見,不少地點曾經在不同時間進行多次造訪,構圖、取景、工具或色彩使用等,都各有差異,顯示其審慎、多元而開放的研究態度,故而在完成正式作品之前,已經對當地景及歷史、人文等具備深入而廣泛的認識及體會,並非純然的臆造想像,亦非僅停留在「忠實再現」的階段。
林玉山透過高頻度的外出「寫生」過程,不斷累積其對臺灣各地不同地景、地貌的調查審視經驗,增益其自身的土地認同及在地意識,同時,藉此作為膠彩或水墨正式作品創作的基礎參考。本次展覽藉由對大批寫生稿之中的284件不同媒材、主題及地區寫生速寫稿,進行形式分類及內容檢視,藉以探討這些以臺灣由北至南、由西至東、由本島至離島等16個地區風景主題-山岳、海岸、森林、溪流、瀑布、島嶼、村落、屋宇、寺廟作為觀察描繪對象的作品,具有何種內在描繪規律或尚未被發現、考掘的問題及美術史意義,藉此呈現林玉山繪畫創作中「寫生」概念如何被形塑及實踐的具體過程。
1907—2004

寫生之路

林玉山一生熱衷寫生速寫,題材包含花、草、人物、走獸、禽鳥、風景等主題,本次展覽針對臺灣風景的寫生活動,以「寫生之路」為主題,濃縮呈現已確認寫生地點、時間之寫生稿,聚焦呈現林玉山臺灣寫生之路徑。
1926

嘉義市街寫生

1926

臺南府城大南門寫生後,繪製的〈大南門〉
入選第1屆臺灣美術展覽會(臺展)東洋畫部

1933

嘉義農村寫生

1934

往嘉義山村山仔頂、內甕寫生

1935

與墨洋會成員井手逸郎、國松善四郎、李秋禾、
黃水文等人經石門至嘉義大埔寫生

1938

往臺南關子嶺碧雲寺寫生

1946

擔任嘉義市立中學美術教員,
後執教於省立嘉義中學

1948

再訪臺南碧雲寺寫生

1950

移居臺北後執教於靜修女中,
並率學生登觀音山寫生

1951

後於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執教;
並於2月、10月接續前往指南宮速寫

1959

暑假期間參加師大師生橫貫公路寫生團,
當時橫貫公路未打通,只靠徒步登山

1961

再訪橫貫公路寫生

1963

往宜蘭龜山島、綠島、蘭嶼等離島地區遊覽寫生

1964

與學生一同往宜蘭龜山島寫生

1965

由新北九份山上遠望基隆後山,
時值下午風平浪靜,乘興寫此

1966

帶師大學生前往新北青潭附近銀河洞古寺寫生

1970

新北石碇寫生

1977

時年滿70歲,自師大教席退休後,仍於系內兼課

1979

探勝南投溪頭大學池,返途於溪流旁速寫

1981

7月於臺南曾文水庫探勝,
10月則往新北鼻頭角寫生

1982

7月於天陰涼爽之日與女婿顯宗、國棟往濱海公路寫生;
秋季再度探勝濱海,於新北鼻頭角附近速寫

1984

4月往臺中谷關龍谷瀑布寫生後,
盛夏再遊新北福隆及濱海公路

1985

初夏以乾皴試寫濱海公路新北鼻頭角山景;
7月暑期放假後,又到濱海公路一遊

1986

初夏前往澎湖白砂島並於強風下速寫;
10月於臺北關渡野鳥保護區寫生

1987

9月與陳進、黃鷗波同往板橋林家花園寫生;
10月往濱海公路海景,恰值風平浪靜

1988

年初往水湳洞海岸寫生,風靜無浪;4月於大溪龍珠灣寫生;
8月往鼻頭角、北海龍洞等地速寫

1989

端午遊新北九份,由山上遠望基隆速寫;
盛夏於鼻頭角登山亭揮汗寫海景

1990

夏月於新北龍洞海岸、鼻頭角等地速寫,
10月再訪濱海公路南雅海岸寫生

1994

臺北木柵動物園寫生

1996

盛夏於新北東北角海岸白沙灣速寫

2000

臺北臺大圖書館、青年公園速寫

進入網站
手機請用橫式瀏覽